“《蘇武牧羊》不該只有一條命”
黃薈,著名音樂人,聲樂套曲《蘇武牧羊》作曲暨制作人
黃薈指揮首演
李娜演繹的聲樂套曲《蘇武牧羊》唱片 供圖/黃薈
龔琳娜演出現場
◎黃薈
去年11月,歌唱家龔琳娜在第28屆“蓉城之秋”成都國際音樂季上,與成都交響樂團及四川音樂學院合唱團合作,完成了聲樂套曲《蘇武牧羊》的世界首演,把這部25年前被李娜演唱之后便“銷聲匿跡”的作品送進大眾視野。
今年7月6日,龔琳娜將這場演出的錄像,以抖音直播的形式放送給了更多觀眾。
這里說的聲樂套曲《蘇武牧羊》是一張唱片,于1997年發(fā)行了首版,算是一張“老唱片”了,但聽過的人并不多。大家認知的《蘇武牧羊》是一首流傳了百年的歌謠。也對,正是這首歌謠及其中的故事,引申出了這張同名的唱片。
從蘇武牧羊的歷史故事到樂歌《蘇武牧羊》
蘇武的歷史故事出自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的《漢書》卷五十四《李廣蘇建傳》中的《蘇武傳》。公元前100年,蘇武為謀和受命出使西域,卻因為其隨從在異國參與了宮廷謀變,事發(fā)后受到牽連而淪為階下囚。匈奴單于誘降蘇武不成,遂以酷刑相加:嚴冬時將蘇武露天關押并斷其飲食。蘇武渴飲冰雪水,饑食羊毛氈,堅持十多日生命不止,頑強不屈。匈奴單于又把他孤身放逐到荒無人煙的北海,讓他放牧一群公羊,宣稱只有公羊產羔,蘇武方得獲釋回國。
在北海,蘇武領受著艱苦卓絕的生活,卻依然每日手執(zhí)漢武帝所賜的節(jié)杖牧放羊群,以示朝廷使臣的不屈。直到十九年后,兩國間又現和平轉機,蘇武終于獲釋回國。這時他已成白發(fā)老者。漢昭帝從蘇武手中接過了象征完滿復命的、卻已旌旄落盡的節(jié)杖。到漢宣帝即位之后,蘇武受封關內侯,賜爵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。公元前60年,暮年榮耀的蘇武享81歲高齡辭世。此后,蘇武作為一個堅守氣節(jié)的歷史人物被弘揚,成為中國倫理人格的榜樣。
蘇武能家喻戶曉,和那首歌曲有關。
上世紀的民國初年間,隨著新學興辦,學堂樂歌這個新品種出現了。在當時的樂歌中,一首古色古香的歌謠《蘇武牧羊》迅速在全國范圍內流傳開來。這首出處不明、被當作“古曲”的歌謠,直到將近二十年之后,才有人披露其竟出自遼寧省蓋平縣。大約在民國三年,蓋平縣師范中學的體操兼音樂教員田錫侯,改編整理了一首當地流行的皮影戲曲牌“大悲調”,并由該校國文教員蔣蔭棠填詞,成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歌謠。
在那個沒有強大傳播手段的年代,這首樂歌短短幾年就紅遍大江南北,甚至漂洋過海,傳到異域,成為樂歌時代里能和《送別》并駕齊驅的經典名歌。要知道,《送別》可是民國現象級人物李叔同用德國歌曲的曲調填詞,在中心城市發(fā)表及傳唱的。而出自中學教員之手的《蘇武牧羊》,從一個東北小縣城傳遍天下并傳唱至今,堪稱奇跡。
從樂歌《蘇武牧羊》到聲樂套曲《蘇武牧羊》
歌曲《蘇武牧羊》問世八十年后,迎來一個升級版的再度創(chuàng)作——一部以此曲作為貫穿發(fā)展主題的大型聲樂套曲。
在新的時代創(chuàng)作,自然是要站在當代人的立場和視角。由田青作詞的這部作品,其創(chuàng)作初衷就不是敘事,而幾乎是在答議論題──站在當代人的視角,從蘇武牧羊的歷史事件中提取若干個點,逐一展開現在時的闡釋,側重寫情、寫意、寫場面,刻畫心理和人性。
聲樂套曲《蘇武牧羊》由《序歌·一個古老的故事》《驍歌·出塞》《牧歌·貝加爾湖的冬天》《琴歌·望月觀花》《春歌·牧羊姑娘》《酒歌·歸來》《尾歌·夢里草原》七部分組成,為了此次舞臺演出新作一首《琴歌·黃鵠歌》置于《春歌》與《酒歌》之間。
其中第二首《驍歌·出塞》和第七首《酒歌·歸來》,內容其實已經不拘于蘇武的故事了,而是抽象了中國人自古以來具有共性的情感場景——出行和回家。
戰(zhàn)爭無疑關乎著所有國民的生活和心態(tài),將士的出征與歸來,是戰(zhàn)爭開始和結束的標志,其中的特定情感所有人都能領會:出征時的情感是豪邁,是義無反顧,又是離別,盛大的鼓號齊鳴場面令人激奮,也令人心碎;榮歸是鼓樂喧天的歡騰場面,是久別重逢的至喜狂歡。二者都是五味雜陳。
對于一個疆域龐大又交通不便的農業(yè)國家來說,出遠門當是生活中的大事了。家中一人遠征,一定會帶來諸多生活與情感的變數。而回家、重逢、團聚,可謂是中國人情感體驗里的“至尊”。把蘇武出使和榮歸的情感升華到家國層面的共有情懷,亦是這部聲樂套曲初衷的綻放。
從人性出發(fā)去反思蘇武的晚年
《琴歌·望月觀花》《春歌·牧羊姑娘》《尾歌·夢里草原》三首,則完全是當代人讀史的認識與反思,是蘇武牧羊的歷史典故蛻變成當代藝術作品的重要的精神衍變。
《夜歌·望月觀花》的歌詞出自樂歌《蘇武牧羊》中的一句:“白發(fā)娘,盼兒歸,紅妝守空帷。三更同入夢,兩地誰夢誰?”其實,這句詞就已經脫離史實了。蘇武出使匈奴之后,身后家庭其實是很凄涼的:父親蘇建應該是在他出行前就已故去,他放逐期間老母亡故,妻子改嫁,兩個兄長皆獲罪被誅,家中只剩下妹妹、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。這些情況,蘇武或已從漢朝降將李陵口中獲悉,但是要待到回長安之后方能核實。所以,“三更同入夢,兩地誰夢誰”也說得過去。這首《夜歌》,則是把這種相思之情放大了,完全可以看作是脫離了蘇武故事的、獨立的思鄉(xiāng)曲。
在班固《漢書》中涉及蘇武的字里行間,已經披露了蘇武在匈奴的另一段感情生活。漢宣帝即位后,封蘇武為關內侯。念及蘇武唯一的兒子蘇元已被漢昭帝誅殺而嗣宗無繼,漢宣帝問蘇武,在匈奴那么久,有沒有孩子呢?蘇武馬上回答說,有一個和胡女所生的兒子叫蘇通國。于是,漢朝廷馬上通過外交途徑贖回了蘇通國,算是替蘇武完成了傳宗接代的大業(yè)。至于那個胡女是何人?有沒有隨兒子歸漢?下落如何?史書沒有任何記載。
這個歷史留白無疑會給后人填充的空間?!洞焊?middot;牧羊姑娘》這一段落,就是想把這部分被忽略的蘇武故事強調出來。也許在當今,這樣的蘇武才顯得親和豐滿,令人置信??傊?,這首中亞風格的諧謔曲,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在套曲中獨樹一幟。
《尾歌·夢里草原》這個段落可謂是純粹的現代思維手筆了。這里對榮歸故里的蘇武作出了后續(xù)的設問——蘇武回國之后會怎么樣?史實中,蘇武回到長安之后,坎坷的命運還在延續(xù)——他回漢后旋即卷入殘酷的政治爭斗之中,不僅經歷喪子之痛,還把用十九年苦難換來的那個小官的烏紗給弄丟了。孤獨終老的處境,很難說較之心存念想、只身牧羊的精神狀態(tài)能好多少。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時光,才算是擁有了與名節(jié)相稱的待遇。
《尾歌》卻避開了這些身外的“俗事”,對蘇武的內心進行審視和重新解讀。在現代文明到來的今天,人們對于蘇武牧羊這個感動中國兩千年的故事,或許可以作出全新認識。盡管筆墨不驚,《尾歌》還是對歸漢后的蘇武隱隱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發(fā)問:他的堅守換回的究竟是什么?盛名之下的他,內心真的安然嗎?為萬世表率,他會不會也有難以言表的孤寂?會不會無處訴衷腸?回到長安的生活,他習慣嗎?會不會常常思念北海邊的歲月?那個給過他慰藉、為他生子、又與骨肉分離的匈奴女人,他會不會在心里時有念及,復又“兩地誰夢誰”……從人性出發(fā)去反思蘇武的晚年,歷史是多么冰冷。
從李娜到龔琳娜
聲樂套曲《蘇武牧羊》當年是為歌唱家李娜量身定做的。作為一部為流行歌手創(chuàng)作的套曲,其題材之宏大、內容之復雜、技術之艱深,都超乎人們對于流行唱法的認知。李娜一人以多重角色、多種聲線和大開大合的情感完成的演繹,不僅給中國民族聲樂留下一座豐碑,也堪稱世界聲樂藝術的奇跡。
盡管李娜在唱片發(fā)行之前就離開了歌壇,唱片宣傳不力;盡管這組作品長期以來只有唱片一種載體,導致歌曲傳播不暢,但是李娜留下的話題,令這部作品在業(yè)內業(yè)外都不曾被遺忘,多年來豆瓣評分在9.7以上。與此同時,李娜曠世卓絕的演繹,也讓同行望峰息心,以致20多年來鮮有歌唱家問津——使得《蘇武牧羊》不僅成為李娜的“絕唱”,也快要成為“絕版”。
20多年前,剛剛從央視青歌賽出道的龔琳娜,聽到這部套曲立即向我表達了演唱的愿望。當時我沒當真,甚至從內心覺得這部作品只屬于李娜。之后多年,不斷有“蘇粉”向我提及,《蘇武牧羊》到現在不為眾人所知,和我的“不作為”有很大關系。慢慢地我也悟到:這部套曲不應該只有一條“命”,更不應該成為“絕版”。
所以幾年前,當龔琳娜接到我贈予的新出版的《蘇武牧羊》黑膠唱片,并再度表達想要演唱這部套曲的時候,我就當真了,并立即付諸行動:用了一年時間,把原稿改寫成適用于舞臺演出的交響樂隊總譜,并依照舞臺演出布局的合理性,增加了一首《琴歌·黃鵠歌》。
在經歷了距首版唱片問世整整25年的沉寂之后,聲樂套曲《蘇武牧羊》完成了音樂會首演。第二天,從未發(fā)表過朋友圈的我發(fā)出了第一個朋友圈:
“一部25年前發(fā)表的聲樂套曲,25年來只有發(fā)燒唱片這唯一載體,被束之高閣。昨晚終于被一位極具敢斗精神的歌者實現了唱響舞臺的破冰之舉。
25年后,聲樂套曲《蘇武牧羊》有了新主——龔琳娜。”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