催淚大戲《小蝴蝶的媽媽在哪里?》來了
本報訊一部拓展中國兒藝受眾群的親子音樂劇《小蝴蝶的媽媽在哪里?》將于9月28日在兒藝假日經(jīng)典小劇場首演。作為一部面向全年齡的戲劇作品,該劇力圖讓小寶寶看不費解,大孩子看不幼稚,孩子們的爸爸媽媽甚至爺爺
本報訊一部拓展中國兒藝受眾群的親子音樂劇《小蝴蝶的媽媽在哪里?》將于9月28日在兒藝假日經(jīng)典小劇場首演。作為一部面向全年齡的戲劇作品,該劇力圖讓小寶寶看不費解,大孩子看不幼稚,孩子們的爸爸媽媽甚至爺爺奶奶們則會從中獲得更多的生命感動。
作為中國兒藝首部親子音樂劇,該劇也是其繼《小蝌蚪找媽媽》之后的又一部催淚大戲,編劇馮俐甚至提醒觀眾觀劇要帶好紙巾。全劇用簡單活潑又具藝術(shù)品質(zhì)的表現(xiàn)形式,寓意了一個深刻的哲學思考。受眾年齡向低幼傾斜,也是馮俐一直以來的愿望,在她看來:“這部戲最內(nèi)在的東西是生命和愛的力量,整部作品不僅充滿了濃厚的母愛,還表達了孩子對于母親深深的依戀。”
音樂劇出身的導(dǎo)演焦剛則希望將音樂劇元素更多地運用到兒童劇中,他認為歌舞形式對于孩子而言更有親近感,作品中的一些情感、一些哲思也會更易被接受。在《小蝴蝶的媽媽在哪里?》的創(chuàng)排過程中,被反復(fù)提及的一個詞就是“暖”,音樂很暖,舞臺既暖又充滿生命最原始的力量。為了給孩子的想象力留出更大的空間,全劇摒棄了裝扮性的表演方式,轉(zhuǎn)而探尋人物性格發(fā)展和情感濃度的表達。
為了更真實自然地表現(xiàn)蠶的生活狀態(tài),劇組還專門養(yǎng)起了蠶寶寶,隨著排練的深入和蠶寶寶的成長,演員們也更加融入自己的角色,收獲了自身的成長。
攝影/本報記者 王曉溪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