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慶余年》范閑殿前吟詩,為何到陳子昂這首不繼續(xù),很多人沒看懂
《慶余年》之所以會大受歡迎,原因就在于故事情節(jié)雖是架空歷史的,但卻充滿了正能量。這種正能量不只體現(xiàn)在主人公
人人都以為《紅樓夢》是范閑所寫,他卻一遍遍告訴大家這是曹寅曹先生所寫,雖然大家并不知道他說的曹先生是誰。后來大家對賽詩會上《登高》的質(zhì)疑,范閑也坦承這是詩圣杜甫所作,可見他絕不是欺世盜名之輩。而后在27集中,他的一場殿前吟詩更是令人大呼過癮。
在這一集中,范閑一共吟了百首詩。其中李白的“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”大氣磅礴,李煜的“春花秋月知多少”令人斷腸,詞中之龍辛棄疾的“醉里挑燈看劍,夢回吹角連營”字字悲情,白居易的“在天愿作比翼鳥,在地愿為連理枝”纏滿悱惻,一首首我們上學(xué)時就背過的經(jīng)典詩詞作品,令眾人瞪目。
然而,在念到完“獨愴然而涕下”一句時,他卻停了下來,不愿意再繼續(xù)了。他問一旁正記詩的宮人說:“過百了嗎?”對方回:“范公子,早過百了!”于是范閑便說了一句:“那就這樣吧!”會停在這首詩上,很多人以為是偶然,其實不是,念這首詩時鏡頭給了一個宮殿外的全景,很多人沒看懂。讓我們先來讀一讀這首陳子昂的千年經(jīng)典,就明白了:
《登幽州臺歌》
唐.陳子昂
前不見古人,后不見來者。
念天地之悠悠,獨愴然而涕下。
陳子昂是唐代最有名的詩人之一,被后世不少人尊為“詩骨”。其人一生坦蕩,其詩作風(fēng)骨崢嶸,杜甫稱其:“有才繼《騷》《雅》”,白居易稱其:“才名括天地”,韓愈稱:“子昂始高蹈”。這首《登幽州臺歌》正是他最經(jīng)典的古體詩之一。
在寫這首詩之前,陳子昂向朝廷提出了多項建議,均不被采納,而后還被株連下獄。出獄后,35歲的陳子昂登上京都外的幽州臺寫下了這首詩。此詩格調(diào)悲壯,氣勢磅礴,詩人胸中有萬古,眼底卻無一人,千百年來被世人不斷傳誦。詩的前兩句是神來之筆,前與后,古人與來者,再加上兩個不見,充滿了感染力。后兩句詩人在悠悠天地下,愴然而涕更是令人斷腸。
范閑念到這首詩時,語調(diào)緩慢了下來,沒有了念上一首的激昂之氣,只是仰天而吟,不得不說主角的演技確實是杠杠的。范閑從另一個文明而來,對于他來說眼前這個世界正是“前不見古人,后不見來者”,他是孤獨的。
當(dāng)年陳子昂站在幽州臺上孤獨的是懷才不遇,是天下這么大,卻無人能理解自己的一腔抱負。而劇中范閑的孤獨,則更加直接,在這里鮮有人知道他忙忙碌碌、幾番出生入死到底是為了什么?正如很少有人懂他的娘親葉輕眉立在鑒察院的那塊石碑一樣。別看他平日詼諧搞怪,但在面對這樣一個陌生的悠悠天地,他的內(nèi)心又何嘗不是“愴然而涕下”。
編劇是很高明的,念到這首詩其實就沒有必要再念下去了,因為這首詩已經(jīng)概括了范閑在劇中最深層的傷感。前面的那些詩,或多情、或悲壯、或纏綿,都是屬于范閑在另一個世界的回憶。
很多人覺得那些躺在課本中的古詩詞離我們很遠,學(xué)它們只是為了考試過關(guān),其實這就完全低估了中華古詩詞的魅力。陳子昂的這首詩只用了22個字,就寫出了一種我們今天用白話無法言清道明的孤獨,試問還有哪一種文字能有這樣的美感。這首詩大家喜歡嗎?歡迎討論。
相關(guān)資訊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