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演張建春談電影《喋血羊城》
6月16日上映的電影《喋血羊城》是一部值得帶著孩子一起觀看的電影,影片用小人物的視角來展開那一段悲壯但又逐漸被后人遺忘的歷史。
電影《喋血羊城》上映海報
為什么會選擇辛亥革命前期這樣一個,相對現(xiàn)代觀眾來說比較陌生的時間點?
因為《喋血羊城》發(fā)生的時間點雖然不是中國革命史上最重要的時刻,但意義重大。這個時間點上,孫中山已經(jīng)影響到了一部分國人,讓他們清醒過來,感到了中國必須革命的真理。但——這只是一小部分人,那個時期,是革命史上最黑暗的時期,陳舊腐朽的滿清王朝,官場腐敗,體質(zhì)腐爛,整個清廷就像條巨大的水蛭,不斷腐蝕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國祚。但真正可怕的是,當時的國人,大多是麻木而茫然的狀態(tài),大家已經(jīng)習慣了茍且偷生和逆來順受。所以在那個舉世皆醉的整體氛圍下,一個先清醒過來的人,會承受我們無法想象的痛苦,他的一舉一動,在當時,都會被麻木的人民視為瘋癲和叛逆,只有歷史才能證明,這些革命先賢的偉大。
電影《喋血羊城》劇照
而喋血羊城這個時間點,正是革命的開始,一小部分先清醒的人,然后,引爆了華夏史上,最悲壯,也是最成功的革命,而生活在現(xiàn)代的我們,一直在享受這些位先烈給我們帶來的革命成果,所以,我選擇了辛亥革命前期這個點,來還原這場歷史,來影視化這一幕壯舉。
為什么會選擇溫生才來做為《喋血羊城》的核心人物?
這個問題的答案,其實和上一題的答案有互通。做為歷史真實人物之一的溫生才,就是那先清醒過來的一小部分人之一。他清醒了,但在舉世麻木中,他的清醒勢必要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,他想要力挽狂瀾,但個人的力量無法對抗整個滿清黑幕。于是,他選擇了敢為天下先的犧牲,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,溫生才用明殺的方式完成了一場刺殺清朝廣州將軍的行動。
電影《喋血羊城》劇照
很多人贊嘆他的勇敢,惋惜他的犧牲,但從我的角度,我覺得我看到了溫生才內(nèi)心更深層的波動,他不可能不知道,他的刺殺是飛蛾撲火,甚至如他的對手張鳴岐說的那樣:你殺了一個將軍,朝廷還會再派一個將軍,所以,你的行為,改變不了什么。但我在仰望這段歷史時,我能感受到,其實,這就是溫生才的最終決意,他用他的死,讓他的敵人,和他想要保護的人民知道,他,走出了第一步,我改變不了什么,但我要讓你們知道,我敢于改變,不成功,至少成仁。國人麻木,需要刺痛,而溫生才,就是用自己的生命,去刺痛那一整個麻木時代的人,這就是,歷史上的溫生才和這部電影里的溫生才。一直在闡述的,敢為天下先。
電影《喋血羊城》劇照
而在籌備這部電影時,我也一直在想,該用什么樣的角度來融合并展現(xiàn)溫生才的人格,是他明殺廣州將軍的勇敢,還是他先清醒后敢為天下先的悲壯?;蛘?,是他割舍了兒女情長,舍小家而全大家的大義,然后我發(fā)現(xiàn),把他的行為和個性融合起來,其實早有答案。答案就是:英雄。溫生才,是英雄,也是本片謳歌的主題。革命英雄,一個先清醒過來的英雄,拋灑鮮血,去喚醒所有的人。
相比同類投資過億大制作影片,有什么壓力?
《喋血羊城》立項時,我們就給自己定下了拍攝理念,在大同中,尋找不同。革命題材的電影,已經(jīng)被多位優(yōu)秀的導演用各種方式呈現(xiàn)給觀眾。在黑暗中壓抑,然后崛起、對抗。這樣的情節(jié),很容易套路化。尤其這樣一個取材真實的故事,因為大家都知道結(jié)果,所以觀眾就像被劇透一樣,會缺少一些懸念帶來的觀影感。所以拍攝和講述這個故事時,我就要注意節(jié)奏的把控和注入能讓觀眾共鳴的元素,讓觀眾在已知的情節(jié)走向中,帶動他們的情緒,讓他們的觀影感,主動融入,而這一點,就需要對人物的深層刻畫,很難,但我很喜歡這樣的挑戰(zhàn)。因為,我所要展現(xiàn)的,是真實的歷史,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物。
電影《喋血羊城》劇照
預算永遠不夠,這是每個導演都必須面對的一道命題,因為影視人都想展現(xiàn)更好更大的視覺效果,搭景要錢,特效要錢,明星要錢,所以在拍攝《喋血羊城》時,我采取了一種細膩化的方式來處理,不再是那種上帝視角,讓觀眾高高在上的去看一場滿屏爆炸的特效,而是在細節(jié)處發(fā)力,用多變的鏡頭努力給觀眾一種跟隨感,雖然因為改編自歷史而劇透,但這種跟隨的鏡頭感,可以盡可能的給觀眾帶來一些身臨其境感,以此填補劇透的空白。
電影《喋血羊城》劇照
當然,如何品味,或者說,我的拍攝方式,是否會獲得認可,還需要廣大觀眾在觀影后,給予的口碑來品評,在這里,我只能很負責的說,所有意見和吐槽,我一定誠心接受,并在之后的作品中,做出更能被認可的改善。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